师生齐奋楫 共逐绿瓦梦
——老党员、老教授、老干部服务学子导航人生
人生发展导航系列活动是学校党委育人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退休教职工党总支积极参与,依托院老教授协会,组成了以老党员、老教授为主体的“大学生人生导航团”,将退休党建工作与关心下一代工作有机的结合起来,既为学校关工委工作助力,帮助青年学子健康成长,又充分利用老教授、老同志的智力资源,发挥优势和“余力”,扬其所长,丰富精神生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一、成立退休教职工大学生人生导航团的初衷
2011年学校老教授协会新一届理事会成立后,在退管会的大力支持下,围绕“老有所为”展开认真的讨论。在讨论时,一些同志结合自己读大学的经历和所了解的情况提出,有些来自偏远地区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虽然在经济上得到国家“资助”,解除了后顾之忧,但学业上常遇到一些困难,甚至在心理上还有点自卑,不大愿意与其他同学多接触,这些同学需要进行“智助”,以学科为主导,以思想为支撑,全面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先前学校离退老干部支部与二级学院(新闻学院)曾开展过师生共建项目,不定期地与学生交流对话,帮助解决一些思想与生活的实际问题,这样的活动虽然也能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困难,但随着思想工作的深入,发现这些工作还不能解决深层次的问题。为此,理事会决定改变工作方式,注重个别工作,成立面向学生的“人生导航小组”,努力打造具有“时代特征、高校特点、我院特色”工作方法。在学校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认可和大力支持下,经过老教授协会会员自愿报名,第一批遴选了学术水平较高、有丰富的教学和工作经验、身体健康、热心学生工作的韦俊文、王培锟、戴炳炎、袁惠黎(后因身体有恙由邬爱迪替换)、苏锡华、杨国芳6位老教授组成了大学生人生导航团(以下简称人生导航)。
二、人生导航的主要做法和初步成效
退休教职工党总支全力支持此项工作,通过与学生工作部的沟通协调,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挑选了9位同学,分别与6位教授结对。学校极为重视,向参与活动的老教授颁发了“上海体育学院大学生人生发展导航指导老师”荣誉证书,增强了大家的责任感。
人生导航活动主要做法:
1、开展一对一面对面交流
指导老师经常主动与结对学生进行谈心,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亲如一家人。对于结对学生,“人生导师”们尤其重视抓好三个问题:
一是德才兼备。老师不只是对学生说教,更重要的是以身教去感染学生,有时还邀请学生参加老师的一些活动,让学生从中感悟老师的为人;
二是要讲真话。在导航的过程中,老师始终要求学生讲实话,不能报喜不报忧,对某些学生需要改进的地方老师也不是一味地批评,而是向对待自己孩子一样从爱护出发,耐心诱导;
三是注重小节。针对现在一些学生做事往往不注意生活小节的问题,导航小组的每一个成员都十分注意从日常生活小节入手,培养学生良好的做事习惯。
在“人生导师”们的悉心教导下,结对学生在各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不少人入了党、被评为先进、获得奖学金,有些还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有的还被直接推荐面试直升研究生。
2、定期组织小型座谈会
与思想“导航”相结合,结对学员定期汇报学习、生活体会和收获,“人生导师”也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和生活阅历与同学们分享人生感悟,对学生们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建议。通过座谈交流,将每个学员的收获变成大家的收获,达到了共同提高的目的。结对的9位同学纷纷表示,要利用这一平台更好地向老教授们学习请教,丰富自己的阅历,走好人生的每一步。通过活动,结对师生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越来越多的学生怀揣感恩之情茁壮成长,为自己的美好未来努力拼搏。
3、积极参与“人生发展导航”主题活动
2013年校庆前夕,“绿瓦人生故事汇”邀请了马如棠、胡爱本、杨国芳、徐昌豹四位老教授与学生畅谈体院故事,讲述绿瓦情怀与人生感悟。马如棠老师作为我院首届毕业生见证了上海体育学院六十一年的成长与辉煌;曾任田径教研室副主任和田径系主任的徐昌豹老师回顾了任职期间体院场馆设施和运动训练的概况;从事体育教学工作34年的杨国芳老师,回顾了她援藏支教的故事,面对惊险的入藏旅途和未知的困难;胡爱本教授介绍了从一名理科生转变为体育管理学教授的经历。他们的故事给绿瓦学子上了生动的一课,在学生中获得了很好的反响。
学校党政领导历来重视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围绕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与践行这一主线,把做好学生的资助工作,当作学校一项重要的民生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95周年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寄语青年大学生,他强调,当代青年建功立业平台广阔,梦想成真的前景空前光明,希望大家在努力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大学生发展人生导航”是一件十分重要的工作,退休老党员、老教授,在教育战线服务了一辈子,对教育有感情,对学生有感情,也希望在有生之年能为大学生做点力所能及的事,让夕阳霞光满天,最后,像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的那样:“不带半根草去”。
[报送单位/组织部、退休教职工党总支]
[责任编辑/董杨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