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旗飘扬——创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系列报道之七

日期:2015-07-06浏览:

运动科学学院:依托导师制,探索按专业设置垂直型学生党支部服务新模式

运动科学学院党总支围绕导师制载体,以提高党员培养质量为宗旨,立足学科特色与专业发展,整合资源,按专业设置建立垂直型本科生学生党支部,走出了一条创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的新路。

以本科生导师制为载体

整合教师党员资源 实现全员育人

自2013年运动科学学院全面施行本科生导师制以来,学院为每位学生配备了一位导师,作为其专业学习和人生发展的导师。目前,这一导师制已经完成对运科学院本科生的全面覆盖。过去部分专任教师往往只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党员教师全员育人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鉴于这一情况,运动科学学院党总支将学生导师中的全部教师党员纳入学生党支部中,一方面充实了学生党支部的力量,另一方面为实行党员发展双重联系人制提供了基础。与此同时,在党员发展中,专任教师有了话语权,可以利用课堂,进行一定的党史、党性教育,有效提高了党员培养质量。

聘任专职教师担任学生党支部书记

以党建工作促学风 实现教学相长

为鼓励青年教师积极投入到学生党员培养工作中来,在垂直设置本科生党支部后,本科两名专职辅导员分别担任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党支部书记和运动康复专业党支部书记,应用心理学专业党支部则由专业课教师张斌担任。作为专业教师,张斌老师在授课同时开展政治思想教育,在课下与入党积极分子一对一谈心,辅导学生学术科研创新,积极培养班级学生优良学风,在开展党建工作的同时带动了优良学风的创建。与此同时,教学相长,充实自身,经过努力,荣获第十一届学院我心目中的好老师和2014年度运科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荣誉称号,实现了学生党员和教师骨干的共同发展。

依专业构建垂直型学生党支部

优化党员机构 激发组织活力

运动科学学院本科党支部过去以年级平行设置,在组织生活中常常出现正式党员过少,组织生活活力不够的倾向,有时甚至导致党组织生活不能正常开展。针对上述问题,运动科学学院党总支尝试打破依照年级平行设置的本科生第一、第二党支部,按照专业垂直分布的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本科生党支部、运动康复专业本科生党支部和应用心理学本科生党支部。施行垂直分布后,每个党支部都同时拥有大一至大四本专业的所有党员、预备党员、积极分子。经过调整,各党支部内部正式党员与预备党员比例由之前的1:1.5降至1:0.8,党员与入党积极分子的比例由之前的1:45降至1:21,从根本上解决了制约党支部日常工作开展的基础性难题,也使得正式党员对预备党员、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更加深入全面。

汇聚资源 整合力量

将学生党员培养与导师制深度融合成效显著

1、形成了党员综合培养机制

运动科学学院把教师党员纳入到学生支部中实行双重联系人制后,对于发展对象的综合情况更容易了解和掌握,教师和学生双重联系人实现了课上、课下,学习生活的全方位链接,更容易对发展、培养对象开展教育培养。党支部也把导师对于学生的评价和意见作为重要的考量依据,形成了学业导师考评和党支部发展考量相结合的考察培养方式。

2、形成了党建、科研、学风联动机制

整合党总支内部的教师党员力量,组建由优秀教师党员牵头,学生党员、积极分子广泛参加的科研团队,是运科服务型党组织创建工作中的又一着力点。特别是在垂直设置党支部后,同一专业多年级学生共同学习,高年级学生对于低年级学生的引导帮助作用更有的放矢,针对性大大增强,使学生科研团队呈现出了阶梯状发展的良好态势。将优秀学风创建工作纳入学生党支部日常工作之中,引导学生党员、积极分子自觉加入创建运科优秀学风工作当中,形成了各年级之间学生党员自发创建优秀学风的良好氛围。

3、党建先行引领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运动科学学院正在进行系办专业试点改革。党总支前瞻性地先于系办专业改革实行垂直型学生党支部的建设,提前进入系办专业状态。以专业划分学生党支部,为系办专业进行了试点。经过党建试点发现,进行系办专业划分符合运科人才质量不断提升的要求,实现了党建先行,以党建引领学系改革、为运科未来发展谋方向的党建初衷。

经过一年的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创建工作,运动科学学院党总支按照专业垂直设立本科生党支部的设想已经通过实践的检验,既符合运科学院实际,又有着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和内生动力。在今后的学生党建工作中,运动科学学院党总支将进一步发挥导师制和垂直型党支部的生机和活力,进一步完成教师党支部与学生党支部的融合联动,细化学生党员培养责任体系,做到综合分析、科学考评,使其能成为运动科学学院党建工作新抓手,从而使运科学院学生党员培养工作获得系统、科学的提升。

[撰稿/刘云龙]

[报送单位/组织部、运动科学学院党总支]

[责任编辑/董杨华]